印度真正的问题,是它把中国当作了自己的敌人
现在全球范围内,真正拥有完全主权独立的国家也就三个多一点。
那三个肯定就是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另外半个指的是印度。现在的印度,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是个大国,它有大约29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排在世界第七位;人口多达14.2亿,2023年首次超过中国,成了世界第一。
但国家大并不意味着就强大,印度就是个“块头大实力弱”的例子。它这大体格既是它的优势,也成了它的累赘。了解南亚情况的人都清楚,印度强不强,不是它自己说了算,得看它的老对手巴基斯坦的态度。从1947年印度建国起,它和巴基斯坦就打打闹闹,90多年来一直没消停,成了现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冲突之一。
要说块头大小,巴基斯坦跟印度比起来可差远了。但大家都知道,巴基斯坦有中国这个后盾。中国要是不帮忙,巴基斯坦可能就要吃亏。但只要中国一出手,巴基斯坦就能反败为胜。就拿最近的一次印巴冲突来说,巴基斯坦靠着中国的战机装备和战术,愣是以小胜大,把平时趾高气扬的印度打得落花流水。这一仗,就把印度人做了几十年的“强国美梦”给打醒了,也让“西方武器最牛”的说法破了产。
印度是个大国,但表现却和它的大小不匹配。这主要是因为印度的政治制度复杂、地理位置特殊,还有社会问题一大堆,这些都让印度发展得很艰难。现在看来,印度要想变成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说到南亚的事儿,外行人盯着印巴矛盾,内行人则关注中印关系。中印这两个国家,都是从古老文明里走出来的年轻国家。有人爱笑话美国历史短,只有249年,但其实咱们新中国才76岁,印度还比咱们早两年建国呢。所以,光看建国时间没啥意思,关键还得看这些现代国家背后的历史文化传统。
由于都是历史悠久的亚洲大国,且人口众多,中国和印度常被西方人放在一块儿比较。不过,他们大多更偏爱印度,对中国则不然。说起来也简单,中国靠自己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强大;而印度呢,接受了西方“赐予”的独立后,还是一切都听西方的。
现在的中国变得既强大又现代,实力已经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早就不再是西方人心目中那个又穷又旧、思想保守的样子了,所以他们对我们特别不满。再看看印度,老百姓普遍穷困又缺乏知识,政府也不给力,还是像好莱坞电影里演的那样“老好人”一个。印度的男人碰到外国人就低头哈腰,女人看到白人就想巴结,从政府到老百姓,全都听西方的。穷人整天迷迷糊糊,不讲卫生;富人则看不起自己国家,欺负当地人。这样的印度,在西方人眼里才是好印度呢。
在西方,有种看法叫“东方主义”,就是觉得东方之所以叫东方,是因为它太“老一套”了。中国人现在生活越来越现代,可西方人偏偏喜欢想象你们过着那种男耕女织、像诗一样的田园生活,这才是他们心目中的“中国”。而印度呢,92%的人还过着西方人以为的东方老样子,没干净水喝,电也不方便,很多人还住在破破烂烂的小矮房里。
简单说,西方人之所以看不惯中国,就是因为中国真的强大了。而他们喜欢印度,是因为印度对他们没啥威胁,就像你当然会喜欢听话的宠物狗,但不太会喜欢跟你地位相当的人。
但这不过是西方国家为了对抗中国而对印度表现出的一种“策略上的偏爱”。其实,西方人非常厌恶印度的脏乱差,毫不掩饰地称印度为“污秽之地”。与之相比,中国人对印度的看法还算比较客观理性。
现在很少有人会把现代的印度跟“古印度”联系起来,因为印度在历史上从未真正统一过,也从来没有一个叫“印度”的国家存在。中国和印度最大的不同就是这点,中国有着长久且不断的“大一统”历史;而“印度”其实只是个地理名词,不是国家名字,它的统一是因为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结果。
印度朋友不太懂中国人说的“长时间在一起就会分开,分开久了又会聚在一起”这话,但咱们中国人都明白,要想国家强大,得先统一起来。等国家强大了,统一也就更稳固了,这是咱们中国文化里很深的一个道理。
现在的印度就像个“大拼盘国家”,要把它整合起来,难度和把中国、日本、韩国绑一块儿差不多。印度政府承认的民族已经超过200个,其中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了百万。说到语言,那更是多得数不清,方言有1652种呢。就算是最常用的印地语,使用的人也不到一半,所以印度最通用的反而是以前殖民者留下的英语。这真是一个语言混杂的地方。
中国历来是个不崇尚宗教的国家,讲究“人人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有两千多年了。这种“王侯将相并非天生”的想法,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骨子里。相反,印度是个典型的宗教国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人一生下来就被分成了不同等级,而且很难改变。所以,印度很多底层老百姓都靠宗教来寻求心灵慰藉,现在印度人信仰的神灵据说有三百万种之多。
中国人重视这辈子,但印度人不太一样,很多穷人觉得这辈子没指望了,就破罐子破摔,盼着下辈子能过上好日子。这种想法挺吓人的,印度社会真的很不公平。
在英国人成为印度的殖民者前,印度经历了像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儿王朝这样的好多封建王朝,但都没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印度慢慢变成了一个等级制度特别严格的社会。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虽然让印度看起来挺稳定,也像是统一了,但实际上却大大拖慢了印度的发展。可以说,要是印度不彻底改掉种姓制度,不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就很难真正成为大国和强国。
现在的印度人自我感觉特别棒,老觉得自己就是全球老大,整个国家像是个巨大的信息泡泡,印度人就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自我陶醉,乐在其中。
大家可能都会纳闷,印度咋既有白人又有黑人呢?其实,印度的代表民族印度斯坦人,他们是2000多年前从东欧大草原跑到北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后代,这些人在国际上通常被认为是“白人”,也属于高种姓。而印度大多数人则是身材较矮、皮肤黝黑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他们的祖先因为雅利安人的到来,被赶到南印度,大多属于低种姓。说起来,种姓制度就是雅利安人想出来的办法,好让他们人少却能统治人数众多的达罗毗荼人。
印度的社会变革很小,到现在印度人的等级思想还是很根深蒂固,贫富差距大得惊人。2024年,印度最有钱的人穆克什·安巴尼的小儿子结婚,三天就花了5亿英镑,换成人民币差不多49亿。可你知道吗?印度还有大约1.4亿人穷得叮当响。最让人不解的是,印度人不但不觉得这丢人,反而还到处炫耀,好像这是给国家长脸的事儿,真是让人看了心里难受。
种姓制度原本源于宗教信仰,但后来演变成了文化上的束缚,渐渐深入印度民族的骨髓,像一种潜规则影响着14亿印度人。所以,印度人离不开宗教,因为在宗教里,他们能暂时找到心灵的安宁和家的感觉。
160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到了印度的苏拉特,打败了那儿的葡萄牙殖民者,得到了莫卧儿皇帝的许可,得到了一小块地。经过一百年的打拼,到了1757年,英国人突然发起了攻打孟加拉的普拉西战役,并且赢得了大战,占领了整个孟加拉,之后他们的野心更大了。
到了1857年,印度老百姓实在受不了东印度公司的残酷剥削,于是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英起义。虽然起义很快就被英国人平息了,但英国政府觉得东印度公司已经无法管好印度了。所以,在1858年,英国政府亲自出手,建立了英属印度,这是印度历史上唯一一次真正的大统一,而且比现在的印度还要大,包括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缅甸这些地方。这也就是现代印度的法律基础来源。
没错,你看对了,现在的印度并没有自己本土民族一直传承下来的历史根基,这片广阔的土地可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而是被白人征服得到的。在殖民统治的时候,印度里面那些复杂的宗教、社会纠纷,都被要求民族自由的反抗斗争给暂时压住了,因为那时候大家地位都差不多。但英国人一走,这些矛盾就马上爆发了。
1947年,二战后的英国非常虚弱,没办法再管它那么多殖民地了,所以就搞了个《蒙巴顿方案》,按照宗教信仰把印度和巴基斯坦给分开了。这么做其实挺不合理的。问题最大的地方在克什米尔,那里的头头儿是印度教徒,可大多数人却是穆斯林。就因为克什米尔,印度和巴基斯坦打响了它们建国后的第一场大战。
如今的印度军队,规模庞大,军费开销名列前茅,但实际上只能算是三流水平。印度跟巴基斯坦每次干架,都是靠人多势众把巴基斯坦耗输的,而不是真刀真枪打赢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两边都说自己赢了,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印度捞到了更多实惠,多占了克什米尔不少地方。到了1961年,印度军队又用老办法,靠人多把果阿的葡萄牙人给磨垮了,最终收复了果阿。
这时候,印度开始飘飘然了。其实啊,在新中国还没建立的时候,印度就靠着英国那点儿别有意图的支持,跟老西藏政府勾结上了,还派了代表驻在西藏。但新中国一成立,这些都泡汤了。到了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了。印度自以为能轻松对付中国,哪知道印军在边境被打得落花流水,我军还打进了他们老家。这场大败仗让印度全国上下都像死了亲人一样难过,总理尼赫鲁也因此事在1964年闷闷不乐地去世了。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现在很多印度人都觉得,印度发展不起来是因为中国抢走了他们的好运,好像中国现在拥有的一切都应该是印度的。1962年的那件事,成了印度人心里的一个大疙瘩,一直过不去。
从那以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简直就像坐火箭一样往上升。中国甚至都不用亲自出手,只要给巴基斯坦稍微搭把手、指个方向,就能让印度头疼不已。毕竟,巴基斯坦的实力连印度的五分之一都不到呢。
印度根本比不上中国的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速度。就拿每天吃的食物来说,中国人一天要吃掉70吨粮食、10吨油、192万吨蔬菜和23万吨肉,而且供应一直很稳定。要知道,中国的耕地面积只有1.19亿公顷,而印度有1.6亿公顷呢。但奇怪的是,印度人口比中国还多,每天吃的粮食却连中国的40%都不到,这说明他们的供给能力真的不行。所以说,印度要是想和中国较量,先别急着提军事,能把吃饭穿衣这些最基本的事情解决好就不错了。
印度为了让国内众多不同民族都有“身为印度人”的感觉,主要靠了两个方法。一个是利用宗教,印度教是很多印度民族都信的,可以说印度就像是“印度教徒的大家庭”。另一个方法就是找个假想的对手,印度以前像一盘散沙,要让大家团结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共同的敌人。一开始,这个敌人是统治他们的英国人,但英国人走了之后,他们又把信仰不同的巴基斯坦当成了敌人。不过,巴基斯坦并不是印度的对手,所以印度就把目光转向了北方的中国。
印度遭遇的种种不幸,根源在于它视中国为对手。其实,中印两国有许多共同利益,都想削弱美国领导的西方世界的霸权,而且作为老邻居,理应联手把西方的殖民势力赶出亚洲。但遗憾的是,印度其实并没有真正完成民族独立,它的精英阶层想法一直都很西方化,因此他们乐意做西方用来对抗中国的棋子。
这也是印度最得意的地方,它让全世界都误以为它能跟中国这样的大国比肩,因此不断吸引那些视中国为对手的国家和资本前来援助和投资。但其实,印度的真实实力也就跟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缅甸这些国家差不多。
但这其实就是印度想要称霸南亚的表现,就像日本妄图侵占东亚大陆,越南老想着“北防南攻”,印度也一直梦想着统一南亚。巧的是,这三个国家在实现野心的路上,都遇到了中国这个拦路虎。
印度的独立不是靠自己斗争得来的,所以留下了很多殖民时代的影子,其中印度军队就是最明显的痕迹。一开始,印度军队只是英国人的“帮凶部队”,英国人一走,它立马就变成了国家的国防力量。刚开始时,它的总头头在英国统治时还只是个小将军。而且,印度政府怕军队势力太大,就学宋朝那套“重视文人,轻视武将”,所以印度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并不在前线打仗的将领手里,而是在管文事的政府官员那里。
印度军队里,海陆空三军各玩各的,打仗的部门和管后勤的还不在一块儿,结果就是人多手杂、效率低,各管各的。说白了,印度军队能撑到现在,全靠人多。而且啊,还有好多根本不懂打仗的文官掺和进来,贪污腐败到处都是,这让本来就战斗力不行的印度军队更像是个空架子。印度军队能和巴基斯坦打个平手,那也是因为巴基斯坦也不咋地,要是碰上组织得好、战斗力强的中国,那肯定就不行了。
1999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看到印军打仗效率太差,就想在三军参谋部上面再加个总参谋部,好让大家一起配合得更好。但印军里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谁也不想让别人来插手分好处,所以这个主意还没开始就夭折了。最后,只能弄了个没啥实权的联络参谋长,这事儿就说明印度军队里的老毛病已经根深蒂固了。
印度的山头政治真是到了极致,英国的好东西没学到,倒是把英国人的政治争斗全套学来了。改革前,印军最大的头头部门是国防部,可里面全是些不懂行的文官老头,连地图都看不懂。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印军找麻烦,审核军队的提案,顺便捞点油水。你说这样的制度,能训练出啥好军队?肯定不能,印度人自己心里也清楚得很。
每当印度换总理,头等大事就是把亲信提为最有权的陆军老大,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权力转手”。到了2017年,莫迪就让拉瓦特当上了总参谋长,这家伙挺上道,一上任就搞两边开打那一套,跟中国、巴基斯坦在边境上搞摩擦,好给莫迪拉选票。
但那只是装腔作势罢了,明白人都看得出印度军队根本没有三军联手全力出击的真本事。莫迪政府老拿军队建设说事,其实并不是想让印度军队来个大变样,就是想煽动大家的情绪好给自己多拉点选票。现在的印度军队就像一台又老又破的机器,可它还能勉强动着,因为它块头大、家底儿厚。但也正因为块头大,印度想彻底改造它特别难。
印度一开始是由很洋气的国大党掌权,他们高高在上,不理会老百姓的生活。到了1980年,印度人民党出现了,他们做法不一样,靠讨好大众拉票。1998年他们第一次上台后,更是一心想着“大印度教主义”,在国内欺负少数人,在国外老跟邻国闹矛盾,把印度带到了很危险的边缘。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莫迪政府默许并支持了印度一个准军事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的壮大。这个组织属于右翼印度教主义民兵,带着点法西斯的味道,以前还暗杀过甘地,对穆斯林特别不友好。1992年,上万名狂热的印度教徒想要硬拆巴布里清真寺,结果造成好几千人丧命,这事后来被人们称为“庙寺冲突”。
2023年,莫迪政府又搞起了文字上的小花样,想把国家名称从“印度”改成“婆罗多”。这个名字印度教味道很浓,很可能会惹恼印度国内的其他少数民族和非印度教徒,特别是东北部的几个邦和穆斯林群体。毕竟,“印度”这个名字代表着不同种族、文化和信仰的人们能和谐共处。
印度在国际上总爱装成“第三世界国家”的样子,但在南亚地区,它却是个十足的霸权国家,欺负巴基斯坦,压制孟加拉,掌控尼泊尔,摆布不丹,还封锁斯里兰卡,甚至在1975年把锡金给吞并了。南亚其他国家都太弱,这让印度越来越嚣张,觉得自己无人能敌,尼赫鲁还大胆地说“弱小的民族注定会灭亡”,不过它在中国面前就栽了跟头。
2014年,莫迪政府开始掌权,他们大胆地把一个印度人以前不敢公开说的事讲了出来:印度把中国当成了潜在的对手。为了拉更多选票,莫迪故意制造“中国威胁”的说法,一下子就把其他政治对手都比下去了。所以,挺让人意外的,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印度,居然经常和美国、日本、以色列这些国家联手合作。
巴以冲突又爆发后,印度成了唯一一个站出来挺以色列的第三世界国家。印度的网友们也跟着起哄,搞出好多离谱的事儿,让以色列人都觉得十分反感。
好多人都说,包括不少西方媒体和印度本地人,印度五十年内能超过中国,说不定还能当上世界第一呢。但这可不是因为经济或科技多牛,主要是印度人口还在一个劲儿地涨,就像老话说的“人丁兴旺”,人多力量大嘛,说不定哪天就能靠人数优势赶上。而且啊,印度移民现在越来越多,都要超过华人移民,成全球最多的移民群体了。以后啊,英联邦说不定都要变成“印联邦”了呢。
说来也怪,印度其实是中国崛起的大赢家。只要中国继续往前冲,西方国家就会觉得有压力,但它们又不敢直接跟中国对着干,于是就得找个“背锅侠”,印度正好符合条件。这样一来,印度就能得到不少经济和军事上的帮助,而那些国家也乐意看到两个发展中国家互相较劲。
虽然中印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变小,但要说印度能取代甚至超越中国,那现在还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中印现在在世界经济的大链条上位置差不多,都是给那些发达的上游国家帮忙配套生产。而且,咱们俩国家国内市场都挺大。不过,有一点不一样,那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和科技都比印度厉害多了,努力下实现产业升级是很有希望的。但印度这边呢,还是主要做低端产业。虽说有些西方国家想把代工厂搬到印度去,因为那边人工便宜,但这可不意味着印度能立马变成“世界工厂”。说白了,它的发展潜力有限。
虽然西方清楚印度不笨,不会轻易被挑拨去跟中国打架,但只要印度心里还把中国当对手,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这就像“癞蛤蟆跳到脚背上,虽不咬人但也让人心烦”,利用印度来制衡中国,这才是他们的真正打算。印度自己也知道,只要宣称中国是“印度最大的威胁”,那他们就能放手搞民粹,欺负周围的小国,反正西方会给他们撑腰。
现在的国际形势主要是由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个大国主导,印度呢,跟这三个大国都有瓜葛。它把中国当成对手,把美国当成朋友,又把俄罗斯看作是生意上的搭档,靠着这种方式来处理国际关系,居然也能周旋得开。国家之间打交道,讲的不是感情,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印度本该和最厉害的两个国家联手,一起对抗最强的那个,但印度却偏偏站在了最强者的那边,跟第三强的国家关系模糊,还使劲儿对付第二强的。这样看来,中国采取行动也就不奇怪了,毕竟要对付印度,只需支持它的“老伙伴”巴基斯坦就行。这次的印巴冲突,正好体现了这种策略。印度太早暴露了自己实力不行、内部混乱的弱点,结果遭到了西方的嘲笑。
所以,这次莫迪政府挺为难的,它想在国内宣扬自己的“成功”,就得把国外的消息都封住;但还得对西方保持友好,不能太过分。结果呢,只能让自己的外交部去挨骂,受民众情绪的冲击。其实,印度要想解决难题,关键不在美欧俄,而在中国。表面上看是印巴在争斗,实际上却是中印在较劲。中国用二线武器就把印度的一线部队打得惨败,这说明中印之间的差距不是一点点,而是整整一代。这样一来,印度的安全焦虑会更严重,更会把中国当成大敌。
印度的安全担忧源于它的地理位置,北边连着长长的喜马拉雅山,东边挨着缅甸的若开山群,西边靠着伊朗高原,南边则是广阔的印度洋。这样的地形让印度人难以出去,但外人却能轻松从上面打进来。在印度次大陆,印度可以称王称霸,但说到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印度就没什么实力了。
还有,只要种姓制度还存在一天,印度就很难真正实现崛起,它巨大的生产潜力还是会受到限制。
现在印度已经没办法进行大的结构改革了,走民粹路线对他们来说最合适,而中国就成了他们心中最理想的“对手”。但实际上,印度根本没法和中国比拼。他们这么做,一方面是想煽动民众情绪,另一方面是想巴结西方。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到最后,印度还是得向中国低头,坐下来好好谈谈。
印度的强国梦想,现在基本上是破灭了,至于将来何时能重新振作,那就得看印度人自己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