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35并非歼-20缩水版,联手KJ-600横空出世!中国航母战力彻底碾压全球,福特号的末日到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聊到中国航母总有个绕不开的别扭之处:舰体造得越来越大,但天上的“眼睛”和“尖刀”却没完全跟上节奏。
歼-15是架好飞机,能打能扛,但它更像一柄势大力沉的战锤,在如今这个讲究隐身和信息化的战场上,这柄战锤挥舞起来有点“近视”。
这个“看不远、反应慢”的短板,曾是中国航母战斗群最大的制约。
航母作为一个远离大陆的作战平台,如果感知范围有限,就只能被动防御,无法掌握主动权。在现代海战中,谁先发现对方,谁就掌握了生杀大权。
航母的“千里眼”终于来了
现在,这个核心问题有了答案,那就是KJ-600。别看它外形就是个“大盘子”,这架其貌不扬的飞机,才是航母战斗群真正的“大脑”延伸。
它的存在,直接把航母的指挥塔搬到了几百公里外的高空。
KJ-600的价值,远不止是看得远。它的核心任务是构建一个立体的“空海一体化感知网络”。据说它能有效识别两百公里外的隐身目标,但这只是第一步。
更关键的是,它能将这些信息实时处理,然后分发给空中的战斗机、海面的舰船,甚至水下的单位。
这彻底改变了作战模式。
过去是各个单位各自为战,信息需要层层上报再下达,战机稍纵即逝。现在,KJ-600将所有作战单元链接成一个整体,让航母战斗群真正具备了“先敌发现、先敌打击”的能力,彻底补上了协同作战这块短板。
这回别再叫它“迷你歼20”了
有了能看得远的“眼睛”,就需要一柄能用好这些信息的“隐身尖刀”。这就是J-35登场的意义。很多人凭感觉把它叫“缩水版歼-20”,这完全是个误解。
J-35从设计之初就不是歼-20的简化版,它有完全独立的定位和任务。
首先,J-35是为了上舰而生的。
它的机体结构更紧凑,起落架更粗壮,一切都为了适应航母甲板的严苛环境。
其次,它的隐身设计是全方位的,从进气道到内置弹仓再到尾喷口,都经过了细致处理,雷达反射面积远非歼-15可比。
最重要的是任务属性。J-35不是单纯的制空战斗机,它更像一个体系内的“多面手”。
它的设计理念更偏向于利用自身隐身优势进行前出侦察、电子干扰和渗透突防,是整个航母作战网络中最灵活、最致命的那个节点。
弹射器才是真正的入场券
无论是KJ-600这双“天眼”,还是J-35这把“利刃”,它们要发挥全部战力,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电磁弹射。
这两款新一代舰载机,重量和起飞要求都远超传统飞机。
如果继续依赖滑跃起飞,不仅严重限制它们的载弹量和载油量,甚至满载起飞都难以实现。
滑跃起飞不仅效率低下,还白白浪费了宝贵的甲板空间。只有福建舰这样的电磁弹射型航母,才能像打弹弓一样,精准、高效地将这些大家伙送上天,让它们以最佳状态投入战斗。
可以说,新一代舰载机的上舰,反过来也证明了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的成熟与可靠。
五角大楼为何也坐不住了
这套“J-35+KJ-600”的组合拳,为什么让美军也格外关注?
原因很简单,这套体系他们太熟悉了。美军航母打击群的核心,就是“F-35C隐身战机+E-2D预警机”这套组合,他们已经打磨了几十年。
如今,中国拿出了一套功能极为相似,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可能更先进的系统,这种压力是实实在在的。
特别是J-35传闻具备指挥无人僚机作战的能力,而KJ-600的数字化雷达系统也已完全实现国产化闭环,摆脱了技术依赖。
正如外媒《军事观察》评论的那样,中国的J-35并非简单为了对标F-35,而是为下一代舰载作战网络做准备。这话点到了要害。
我们并非在模仿美军的战术,而是在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未来航母体系。
这个体系以电磁弹射为基础,以隐身舰载机为攻击支点,以空中预警和无人机协同为网络,最终形成一个全域感知、多轴打击的智能化作战平台。
福建舰的服役,标志着这个体系将首次以完整的形态走向深蓝。
真正的航母战斗力,核心从来不在于舰体吨位的大小,而在于它所搭载和指挥的那一整套高效、智能的作战体系。
如今,我们自己的这套体系,已经安装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