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5 年深秋,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踏上陕北黄土高原时,身后仍有国民党几十万精锐追兵。按战场常规,这正是乘胜追击的绝佳时机,可国民党大军却突然放慢脚步,最后悄然停止了追击。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缘由?是红军有了新的依托,还是国民党内部出现了变化?

一、国民党军队各有小算盘,没人真心追

国民党军队表面看似统一,内部却派系林立。蒋介石试图借“剿共” 名义削弱地方军阀势力,这一意图早已被各路军阀察觉。在四川,当地军阀表面上配合中央军的 “剿匪” 行动,暗地里却将粮食藏匿起来,使中央军的后勤补给时常中断。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军队的追击行动自然难以持续。

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情况更为特殊。“九一八” 事变后,东北军将士背井离乡,长期流亡关内,他们的首要愿望是打回东北老家。在与红军的作战中,东北军先后有三个整师被歼灭。蒋介石不仅没有补充兵力,反而直接撤销了这些部队的番号。这让张学良和东北军将士极为不满,士兵们对继续参与内战的抵触情绪日益加深,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

杨虎城的西北军同样对“剿共” 行动缺乏积极性。杨虎城本身具有抗日诉求,此前与共产党也有过接触。受全国抗日思潮的影响,西北军官兵不愿将枪口对准红军。1936 年初,西北军与红军秘密达成停火协议,双方不仅停止了军事冲突,还私下开展了一些物资交易。这种情况下,西北军的 “剿共” 行动基本流于形式。

国民党军队内部的这些矛盾,导致其追击行动难以形成合力。各支部队各有盘算,缺乏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力。这样的军队,即便人数众多,也无法形成有效的追击力量,红军因此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二、陕北地形复杂百姓拥护,追兵进不来

陕北的黄土高原地形独特,对红军形成了天然的保护。这里沟壑纵横,地势复杂,国民党军队的重武器如重炮、坦克等难以在山区展开。士兵们只能徒步在山沟中行进,不仅体力消耗大,行动也极为不便,很难对红军形成有效包围。

陕北地区早有革命基础。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在这里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地方苏维埃政权,当地百姓对红军有着天然的认同感。红军到达后,迅速得到了群众的支持。百姓主动为红军提供粮食,传递情报,帮助红军熟悉地形。相比之下,国民党军队进入陕北后,得不到群众的配合,时常面临找不到向导、买不到物资的困境。

1935 年 10 月的吴起镇战斗充分体现了陕北地形对红军的助力。红军利用当地复杂的地形设下埋伏,成功歼灭了跟踪而至的国民党军主力,击溃了西北军阀马鸿宾的骑兵团,彻底摆脱了追兵。类似的情况多次出现,国民党军队在陕北的山区中常常迷失方向,有时在山坳里转悠几天也找不到红军的踪迹。

陕北的地形限制了国民党军队的行动,而当地的群众基础则为红军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红军而言,陕北是稳固的根据地;对国民党军队来说,这里却是难以施展的战场。在这样的环境中,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行动自然难以奏效。

三、外面抗日呼声高,老蒋顾不上追了

1935 年下半年起,日军在华北动作不断,策动 “华北自治”,还逼着国民政府签了《何梅协定》。这事儿一出来,全国百姓都炸了锅,北平、天津的学生扛着标语上街,喊着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国际上的反应也很关键。苏联公开说支持红军的抗日主张,欧美那些国家也对国民党打内战的做法不太满意。有美国记者直接问蒋介石,为啥不跟红军一起抗日,让他挺难堪的。

南边也不省心,陈济棠和李宗仁在两广拉了三十万军队,打着抗日的旗号往北开,摆明了要跟蒋介石叫板。蒋介石心里清楚,要是还把精力搁在陕北打红军,不光老百姓不答应,真等日军打过来,手里就没兵可用了。

这么多事挤在一起,蒋介石不得不重新盘算,剿共的心思也就淡了。

四、从打仗到谈合作,西安事变断了追兵路

红军到陕北后,主动找东北军、西北军谈合作。毛泽东说,只要愿意抗日,红军都能联手。东北军有个团被日军欺负,红军还出兵帮了忙,这让东北军将士心里挺感动。

1935 年 11 月的直罗镇战斗打下来,张学良彻底看清了局势。红军一下子消灭了国民党 109 师五千多人,他明白再打内战,东北军迟早得拼光。之后,张学良、杨虎城就跟红军私下停了火,还偷偷送弹药过来。

蒋介石看张杨不积极剿共,1936 年 10 月亲自跑到西安督战,要么让东北军、西北军拼命打,要么就把他们调走换中央军上。这逼得张杨没了退路。12 月,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剿共、联合抗日。国民党大军的追击,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结语

国民党大军不再追着红军打,根本不是哪一个原因造成的,队伍里人心涣散,各路军阀都有小算盘,没人真心卖命;陕北那地方又偏又难走,百姓还都向着红军,追兵想往前挪一步都难;外面日本人步步紧逼,全国人都喊着要抗日,老蒋想硬撑也撑不住;最后西安事变一闹,不停止剿共都不行了。这事儿说到底就是,顺乎民心、团结起来抗日才是大家伙儿真正想走的路,谁要是逆着这个潮流来,肯定走不远。

文/编辑:W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