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武回忆录:初战日军
一场关键战斗,往往决定着历史的走向。1937年的中国大地,硝烟弥漫、家破人亡,数千万民众流离失所。而就在这样的乱世中,一支极度缺乏装备的部队,居然敢带着步枪和手榴弹去硬碰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和大炮。有人问,这到底是真勇敢,还是“不知天高地厚”?他们的答案,是用鲜血和胜利来换来的——这就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平型关战役的前夜和浴血历程。今天,我们不妨一起走近这段历史,也许你会发现,英雄其实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
有一种对立,让人看了牙根发痒。身处1937年的中国,北方大地早已不是农忙时节的热闹景象,而是国共两党的分歧与合作夹杂、日本铁蹄疯狂践踏的抗争与挣扎。八路军刚刚出师敌后,一切未卜,装备简陋——没有重炮、没有空中掩护,只靠一腔热血对抗强悍日军。有人说,八路军能扛得住吗?日军手里可握着全亚洲最先进的武器,一支小小的独立团,真能在敌后给日本人“一记闷棍”?战争迷雾之中,胜负天平似乎早已倾向一方。可就在此时,林彪、聂荣臻等将领拍案决断——“首战必须大胜,打平手都不行!”难道真有奇迹要发生?所有人都在屏息以待,这场战斗似乎比历史书上写的,还要凶险、还要扑朔迷离。
说到打仗,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兵力和条件怎么样?摊开各方“账本”,,一个普通中国村庄突然成了战争的最前线,家里锅里连个鸡蛋都舍不得动,却能腾出仅有的吃食给子弟兵。八路军敢和日本鬼子拼命,背后靠的是什么?原来就是老百姓的信任和那些被磨难硬生生磨出来的骨气。
打仗不是电视剧,总会有尴尬又揪心的时候。独立团夜奔数十里,总算摸到目标村庄,却只见死气沉沉、空无一人。老百姓都藏进山里,“丢下空村等天命”。更让人揪心的是,刚进村没多久,就听逃难来的乡亲说:“邻村昨天进了日军,家里牲口没了,妇女惨遭侮辱,敢反抗的小伙直接捅死。”国民党溃兵紧跟其后,胡吃海喝,变本加厉,连妇女首饰都硬抢。风声鹤唳中,谁还敢相信明天活着回家?老爷们抓紧时间挖土埋吃的,几个老头守村等死。等八路军出现时,老头们半信半疑:“你们真的能打鬼子?”更糟糕的是,连队里有的士兵也忧心忡忡——装备这么差,鬼子的飞机大炮还没来,心理压力就快把人压垮了。有人憋着一肚子气,却不知能否赢得明天。但外表的平静下,已是山雨欲来,一场腥风血雨不可避免。
就在大家准备硬着头皮拼命时,局势急转直下。前哨的熊招来冲进太白山侦察,果然探知日军第五师团已占据灵邱城,紧逼平型关防线,国难时刻已至。作战会议气氛凝重:必须打成胜仗,一丝退让都不允许。大部队冒雨夜袭,上寨、下关集结,摸黑穿越唐河,冲进漆黑的村庄。刚一放下枪,劈面杀出闷雷——日军骑兵竟然先抢占了驿马岭隘口。这仗还没打就成了硬骨头。结果呢?连长“醴陵拐子”张德仁带头冲锋,硬是拿下敌骑兵的火力点,双方在鼓点般的刺刀拼杀中翻滚。随后,“麻排长”带人翻悬崖打隘口,十几个中国士兵手提手榴弹冲进敌群,打得日军晕头转向——但自己也伤亡惨重。最让人意外的是,国民党挖好的壕沟、留下一地“传家宝”,八路军直接接手打鬼子。这一出折戟沉沙、刀光血影,硬生生把敌人熬成了“惊弓之鸟”。
正以为要一鼓作气反杀日本鬼子,战争却又让所有人狠狠踩了一脚刹车。天刚亮,晨雾中传来噩耗:另一路日军援军赶到——八路军寡不敌众,对方兵力翻番。雨停雾散,只见敌人仗着地势猛扑阵地,连续发起冲锋。八路军士兵死守阵地,不少连队减员过半,连老战士都倒在阵地上。张文松教导员竟在望远镜下看敌情时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前线断水断粮,后路未卜,士气高涨中夹杂着悲壮绝望。斜阳下山,胜负仍未分;敌人暂不能大举冲锋,八路军也无法再添援兵,似乎一切又安静下来,但战壕里依然是暗流涌动,没有人敢说明天是不是最后一夜。这里,是不是就要见证一场又一场的悲剧重演?
翻看前面那些英勇的事迹,“打了就赢”的信心,确实鼓舞了不少人的心气儿。但换个角度你琢磨琢磨:说八路军首战必赢,难道靠信仰真能挡得住子弹?说挖好的壕沟能保命,可国民党到头来留下一地空壳不照样跑路?堂堂中国这么大,硬是靠农民和学生端着步枪、手雷跟飞机坦克死磕,这到底是奇迹还是某种悲哀?有人说,只说正面值得骄傲,难道背后的流血、牺牲就不应该被记住?打输了骂国民党,打赢了全靠群众,这种“捧一踩一”的套路,咱们中国故事讲得久了都成段子了。其实你倒过来看看,日本鬼子在中国兵不血刃地攻城略地,也不全是他们能打,更是咱们自己互相掣肘、“亲者痛、仇者快”。总夸自己会打,你说是不是有点掩耳盗铃?
历史上说,“八路军第一次出征就大捷”,可要是真像宣传稿那样,气势如虹、弹无虚发,怎么后来还整了那么多年抗日?是英雄就只说胜利,还是该把牺牲和苦难也认真写一写?有些人觉得正面是主旋律,有些人却更想知道真实的酸楚——在你心里,这种“胜而不易、败而不屈”的故事,到底更该让人热血,还是更让人心疼?欢迎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