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输球,为何孙颖莎总被“心疼”,陈梦们却没人替她们说话
陈梦输了,陈熠也输了,陈幸同还是输了——比分定格那一刻,弹幕一下静下来了。
没人跟着起哄,更没人嚷嚷“替她们不服”。
手机屏幕像突然没信号,热闹全跑到别处去了。
可孙颖莎?
她要是一失手,评论区分分钟变成“全国热心亲友团现场会”。
什么“状态不佳”“赛程密集”,甚至有粉丝搬出“胶皮没贴好”——仿佛莎莎掉一分,全世界都得帮着解释。
前阵子世乒赛,陈梦低头走出赛场,镜头扫过,她的表情没什么波澜。
社交媒体上冷清得像过年后的小区广场。
“老将嘛,失利很正常”,你能感受到观众那种“理所当然”的平静。
倒是孙颖莎,输了球后,分分钟就有人分析她发球旋转、手腕角度,甚至有人扒她赛前吃了啥。
气氛差得离谱,真像两拨人看了两场球。
说到底,孙颖莎这人气,小姑娘自带剧本。
她出道就像开挂,速度快、表情萌、球风凶。
她那娃娃脸,赢球是小太阳,输球像谁家小孩被欺负。
观众跟着揪心,恨不得隔着屏幕递块毛巾。
陈梦、陈幸同、陈熠?
好像都成了职场老员工,赢也没人多夸,输也没人多问。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人关心你是不是还想再拼一次。
你要问我为什么,别急,翻翻这几年国乒的大事小情,答案都藏在那些细节里。
孙颖莎是国乒“新门面”,她的每一场球,观众都盯得死紧。
她还没“满级”,大家都觉得她未来可期,愿意给她台阶下。
输了球?
“没关系,下次更好!”
你看评论区的语气,就跟邻居家孩子考砸了一样,大家伙儿都耐心劝慰。
再看看陈梦,拿奖拿到手软,观众反倒“审美疲劳”。
她一失手,弹幕就冷了,没人细究背后有多少隐形伤病、多少凌晨五点的苦练。
甚至有人直言,“你不是已经大满贯了吗,还想要啥?”
这种气氛,只有吃过苦的才懂。
成年人,连崩溃都没人拍肩。
其实运动场上这套“双标”,一点都不新鲜。
想想刘翔退赛那会儿,多少人心疼“英雄流泪”;李娜脾气火爆,输了球也没几个人替她解释。
“人设”这东西,谁红谁就被放大,谁稳谁就被忽视。
这种心理不只球场有,办公室也一样。
新人出错,大家都说“没事儿慢慢来”;老员工失手,老板直接约谈,连水都不给你端一杯。
有意思的是,网友的“偏心”并不纯粹是宠爱。
其实每个人都在投射自己的期待。
孙颖莎输了,大家更愿意相信她还能爬起来,仿佛自己也能借她的故事多熬几年。
陈梦们输了,则像提醒大家“天花板”近在眼前,现实总是让人不太愿意正视。
说回现场,别以为这些都是情感加戏,数据也蛮有意思。
孙颖莎今年胜率保持在90%上下,场均得分比同龄选手高不少。
陈梦近三场大赛,反手失误率涨了12%,发球轮次经常被对手抓死。
可网友哪管这些,盯着谁顺眼谁就是“亲闺女”,看谁“老了”就催退役。
理性分析?
在情感面前,基本没啥市场。
战术层面也有门道。
陈梦打法成熟,场上节奏一慢就容易陷入僵局。
孙颖莎则靠速度和爆发力,节奏一乱容易吃亏。
这些细节,专业观众会看,但大多数人只看结果。
输了球,球员自己还没来得及消化,网络上已经开了十几场技术分析会。
你说这不是全民情绪的投射,谁信?
其实这种现象不只在国乒,娱乐圈、职场、生活里到处都是。
杨幂身材发福,大家说她拼事业;赵丽颖发福,立马被问是不是怀了二胎。
换了个场景,办公室新同事犯错,大家“鼓励一下”;老员工失手,领导直接让写检讨。
人性的天平,总是悄悄往自己愿意相信的那边倾斜。
我有时候琢磨,咱们这种“护犊子”心理,某种程度上是给自己找台阶。
有新人就有希望,老将输了,现实才显得扎心。
孙颖莎成了“全民希望”,她的成长就像我们自己的备胎计划;陈梦们成了现实的镜子,谁都不愿意多看一眼。
说到这里,可能还有人问,舆论的偏爱到底是宠爱,还是温柔的绑架?
等孙颖莎哪天也变成了“老将”,会不会也成“下一个被冷落的”?
这事儿谁知道呢。
大家都爱围观别人家的故事,轮到自己头上,才知道那种滋味。
你怎么看?
你更心疼谁?
留言区等你,别光看热闹,咱们说点实在的——你有没有也被区别对待过?
生活这场球,谁又不是边打边学边改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