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颠覆式解析印度崛起的三大迷思对比真相
印度想赶超中国?醒醒吧,先把高铁坑修平再说
说起印度,“赶超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句口号,这些年听得我耳朵都起茧子了。不过打脸来得比火车晚点还准一边高喊发展,一边基建烂尾,马路上的坑比路边摊还多。这阵子李光耀2010年那句“没有人能改变印度”又被挖出来反复嚼,简直像味道超冲的榴莲,越琢磨越尴尬。话糙理不糙,印度这发展路上的“绊脚石”,还真不是一砖一瓦能修平的。问题到底出在哪?这锅,老祖宗的种姓玩意儿、官僚那张大网、还有殖民甩的烂摊子,轮番上阵还真不是闹着玩的。今天咱就扒一扒,印度这天花板到底是谁帮他挣得这么结结实实。
说起印度的基建,有些人会赶紧跳出来杠“我们GDP增速5%,人口优势在手,未来还不是我们天下?”拜托,咱别只看报表,得往地面上趴趴——新德里的垃圾处理项目都能拖个五年,孟买的滨海公路预算直接翻三倍,钱进了谁兜里,大家心里可比雾霾还清楚。中国高铁横扫南北,印度高铁却烂尾到谁都不好意思提,新闻都怕播多了。难怪连新加坡老大李显龙来吃顿饭都能遇上“餐具风波”。你还幻想靠这种“效率”赶超中国?别闹,夜壶往床头一挪,也成不了马桶。
剥开这层层“韭菜皮”,你就会发现,所谓的发展困局,绝不是一朝一夕先说种姓制度,这玩意儿到了21世纪还活蹦乱跳。不夸张地说,印度能把“身份政治”四个字玩成极限运动。莫迪政府不是又恢复了种姓普查,嘴上说着打造公平,实际上早把选票算进小算盘里了。你看北方邦,那些贱民进个神庙都能被拦门外,最高法院拍了桌子也没人理。这种明里暗里的歧视,搁东亚国家,早就上热搜了。韩国几十年前就敢连祖宗十八代两班贵族都不许查,印度却还在跟种姓作死牛角尖。互联网行业不是高大上吗?但招聘全搞“隐形筛查”,高种姓工资比低种姓码农狠甩40%。哪个码农不扎心?
留下的另一根牛头绳,就是官僚体系。别说是城市基建,就连德里一个垃圾项目都能拖五年,官僚手里的事儿,效率大抵和蜗牛赛跑。孟买那条滨海公路,预算从50亿卢比飙到160亿,真是涨得比楼市还快。你说钱去哪儿了,街头巷尾都知道全让官员给捞了。世界贪腐指数89名,印度公务员躺平能力和“合法生财”水平双双在线,就问你服不服。对比一下,东南亚比印度穷多了的印尼,15年都啃下了行政区划这块硬骨头,印度连时间表都喊不出口。要说“效率”,这玩意儿绝对是逆向示范。
老百姓啥反应?普通人当然活得通透。比如孟买本地一位大妈说“嗨,我们基建三年不完工就是正常了,还能指望谁?”北京三环修路大妈还敢骂天,印度看惯了。这种“见怪不怪”才更寒心。印度人天天挤火车出远门,想象一下他们站中国高铁的车站,会不会以为自己穿越到了“未来世界”?想想心情复杂。
有朋友要说了“你黑印度这么狠,不也有进步嘛!经济增速高,科技产业也有硅谷,年轻人多,市场有活力。”看上去对头,好像风平浪静,就是统计那点小瑕疵。其实暗流早已汹涌。种姓普查一出,社会矛盾反而更激化。高种姓分分钟觉得身份受威胁,低种姓想着翻身,投票前夜全靠这一招换民心。所谓的“IT强国”,尼玛连隐形歧视都能搞得和基建一样熟练,技术越先进,旧账翻得越快。老百姓日子还靠天吃饭,官僚和利益集团才是你的“新印度梦”。历史包袱都还扔在地上,大家装着没看见。表面一片太平,骨子里积压的各种矛盾就像夏天垃圾桶——闷得厉害,谁都知道不是个事儿。
反方声音也不小。有人觉得印度的“活力”才是韧劲,美国、欧洲那帮政客还时不时站出来唱赞歌,甚至给点外包合同沾沾自喜。可真等到要效率、要团队配合、要资源整合的时候,灵魂三级拷问印度把新德里的决策推行到柯枝,得多大本事?现实往往啪啪打脸,嘴上喊着一体化,实际邦跟邦闹得鸡飞狗跳。有点像两个东北兄弟分家,谁都想分大点儿的猪肉,谁都抠抠搜搜护着自家小算盘。
就在所有人觉得,这样耗下去就是“印度特色平庸”,突然你看到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德的突围全民识字,医疗旅游世界级,汽车出口全国老大。这算啥?典型的“别人家孩子”。你以为印度不能改?其实不是。这不是“改不了”,而是利益集团死死憋着不让你动,别人哪天看明白了,跳出来另起炉灶,就分分钟能修一条通天大道。深圳当年靠一点财政自主权就起飞,新德里还在吵吵哪条路归谁修——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更可气的是,国家大棋盘上,有的人还盼着靠那点增速当超级大国。现实呢?如果体制不改,嘴炮喊破天,最后还是一地鸡毛。
伏笔收割的时候到了——莫迪想法也不少,统一民法典、搞系统性社会改革,嘴上全是高大全。可北方几个邦直接掀桌子我们不干,想让我让利?门儿都没有。制度改革说到底不是莫迪一个人喊嗓子的事,核心还是地方利益那点“小九九”。每当中央想动点真格,地方诸侯就把路一堵,最后口号喊得山响,实际连苍蝇都拍不死。这才是印度社会异化、折腾不前的老底子,李光耀早都一眼望穿了。
风头过去,大佬们忙着分蛋糕,口头喊改革,实际个个比戏精还会演。社会看上去表面平静,但底下已经积满砒霜。基层老百姓说得直白“我们认命了,啥改革都轮不到我们头上。”新一轮困境也随时冒出来。比如说要分水资源,西孟加拉和比哈尔就掐架,中央一声令下,地方照样阳奉阴违。几十年就这么耗着,谁也拉不下脸改掉老规矩。
这还不算,殖民地年代留下的行政边界,“分而治之”那套,成了各邦冲突的火药桶。阿萨姆和那加兰每年都有人丢命,恒河分水就能把两个邦硬生生掰成冤家。谁动了这块蛋糕,地方利益集团一准跳出来阻拦。外头喊着世界工厂、IT强国,里头连办公自动化都普及不了。隔壁菲律宾拉着点小电子政务,现在连贪腐水平都快被印度甩下好几条街。
一圈牛牛转下来,有点要命的是分歧不但没缩小,反而越拉越远。地方利益一刀切,中央干脆举白旗。越到谁都好像明白“印度不能变”的真相——主管、管理、被管理全都说一套做一套。你以为大力水手灌壶菠菜就能爆发,结果一锅菠菜全进了不同人的碗里,谁都不想往前拱。
如果你还觉得印度“超级大国梦”指日可待,那啥,我是真羡慕你这份童心未泯。你看基建修成那个样子,公务员体制养成那个味儿,种姓政策“拉满”,贪腐满天飞,发展前景硬是被这堆烂事堵个结结实实。咋说呢,这就像一辆挂着“全球工厂”标牌的三轮车,各种地方都掉链子,但就是舍不得丢旧零件,结果一加油门就散架,还怪别人走得快。你要说这全是外人看不懂印度的独门绝技,那我还真服了——世界上还真有靠“一盘散沙”拼世界第一的路子?谁信谁上!
有兴趣的可以多查查,像印度这样把种姓制度玩进高铁项目里,官僚体制养成大锅饭,殖民地边界还专程留着添乱……说句东北老话不怕慢,就怕站。人家中国“改革开放”这张大牌已经下到牌桌底了,印度还在敲自己小算盘,活该落下一屁股债。历史时不时地提醒一声——“你不改革,别人会替你加速度。”敢等就敢输,就问你受得了吗?
人们都争着当世界工厂,可这锅面要是里头搁满虫子,谁还会舔着脸往嘴里送?印度是该自信地扔掉旧锅,上新灶,还是继续在人情、官场、祖宗的泥坑里“原地转圈”,等着世界来追随?你说说,这条“种姓老路子”真的能撑到爬上世界之巅吗?还是只会把所有想爬出去的人全拉下水?欢迎写写你身边“效率与制度”的故事,别让这场“印度梦”独自尬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