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发声力挺A股,杠杆资金大量涌入但意见不一,市场还能涨多久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208台具身智能机器人集体亮相:有的能修板凳,有的能抓豆腐,甚至端茶送水、谈天说地也不在话下。
这些曾经科幻电影里的角色,如今在上海的实验室和工厂里正加速落地。
8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目标直指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这份方案明确列出20项核心技术攻关、4个高质量孵化器、百家骨干企业集聚、百大场景落地和百件国际领先产品推广的“硬指标”。
企业搞技术攻关,最高能拿5000万元支持。比如具身智能专用芯片、核心主板、关节模组等零部件研发,政策按项目总投入的30%给补贴。
就连语料这种“AI养料”也纳入扶持范围——采购语料服务的企业,每年最高可领500万元语料券。
为降低研发成本,上海同步建设五大公共平台:算力、数字孪生实训场、中试测试平台、投资基金和融资租赁服务。
每个平台最高补贴2000万元,企业租用算力还能再领4000万元/年的算力券。 浦东张江一家机器人企业算过账:有了这些支持,算法训练成本直接砍半。
政策力推具身智能“往实处走”:物流装配、工业制造、商业零售、医疗康养、家政服务被列为标杆场景。 企业在这五个领域搞示范应用,按总投资20%拿补贴,上限1000万元。
上海智元机器人的产品已切入商超文娱场景,国地中心的“青龙”人形机器人在上汽工厂干起了搬运工,开普勒则拿下物流装配大单。
真金白银的订单验证了技术价值:一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能替代3名产线工人,且24小时无休。
浦东张江已形成具身智能“磁场效应”:国地中心、智元、傅利叶、开普勒、蚂蚁灵波等70多家企业在此扎堆,覆盖60%产业链环节。
今年4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季军得主卓益得也将全球总部搬进张江。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正快速推进:
豪威集团的图像传感器让机器人有了“夜视眼”,弱光下也能精准抓取零件;
鸣志电器的空心杯电机能耗比国际竞品低15%,价格却便宜三成;
绿的谐波的精密减速器已用于人形机器人关节,打破日本企业垄断。
上海具识智能研发的InsightOS系统成为全国首个通用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已在智能制造、农业作业等领域部署。
政策同时鼓励开源生态:主导国际标准的企业奖100万元,开源社区支持500万元。
终端产品量产也在提速。政策明确要求打造“热销单品”,对量产机器人的企业按销售额5%奖励(最高500万元)。
这场产业卡位战中,上海押注的是“软硬协同”路径:一手抓芯片、传感器、关节模组等硬件突破,一手攻操作系统、大模型、语料库等软件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