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事件警醒其他寺庙:佛门本就是清净之地,更不能跟商业挂钩
近日,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少林寺村的少林寺住持,曾经一度被称为 “佛门 CEO”的释永信,被多部门联合调查一事引起全网关注,根据最新进展,中国佛教协会目前已经同意对释永信戒牒予以注销。
释永信被调查并注销戒牒的事件,揭示了国内佛教寺庙在商业化、内部管理和戒律执行等方面的深层问题。
少林寺通报显示,释永信涉嫌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及寺院资产。这一问题并非孤例:2014 年,少林寺僧众曾因门票分成被拖欠近 5000 万元,拉横幅向政府讨说法。此类事件暴露寺庙财务缺乏透明度,功德箱、门票分成等收入常脱离监管,甚至被个人或利益集团侵占。例如,少林寺关联的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对外投资覆盖 16 个领域,注册资本从 100 万元增至 1 亿元,资金流向复杂。
释永信主导的少林寺商业版图横跨文化、餐饮、药品、演出等领域,注册 80 余家公司,甚至豪掷 412 万澳元在澳大利亚购地建寺。这种 “企业化” 运作虽带来经济收益,却引发争议:2015 年举报事件中,释永信被指开豪车、用名牌手机,被调侃为 “佛门 CEO”。
类似现象,其实在国内其他寺庙也存在,如五台山 2022 年旅游综合收入达 16.15 亿元,部分景区将寺庙作为 “摇钱树”,导致宗教场所沦为商业附庸。
通报明确释永信 “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严重违反佛教根本戒律。这反映出部分寺庙住持权力不受制约,形成 “一言堂”。例如,释永信掌控少林寺 38 年,通过师徒传承和派系化管理巩固地位,年轻僧人缺乏晋升通道,导致 “占山为王” 现象滋生。
尽管官方未直接提及,但释永信事件间接暴露假僧人问题。据行业观察,部分寺庙为牟利默许假僧人参与法会、售卖高价香火,甚至出现 “短期出家” 敛财现象。例如,2019 年江苏某寺庙被曝光雇佣假僧人诈骗,涉案金额超千万元。
不得不承认的是,少林寺对于登封当地的文旅产业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年游客量约 400 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即超 3 亿元,若计入武术表演、周边产品等,综合收入或达 5 亿元;五台山 2022 年旅游综合收入 16.15 亿元,其中宗教相关消费占比超 60%。
登封市(少林寺所在地)2023 年旅游收入中,少林文化相关产业占比超 40%,直接带动餐饮、住宿等行业就业数万人。
然而,寺庙慈善活动虽具社会价值,但部分项目沦为 “形象工程”。例如,某知名寺庙年捐赠额超千万元,却被质疑资金流向不透明,且与商业活动捆绑,类似的市场经营行为屡见不鲜,且因为宗教关系,并没有大规模地在公众层面呈现。
国家宗教事务局早在 2021 年,就要求宗教活动场所全面公开收支,五台山、普陀山等试点单位已通过官网、公示栏披露香火钱、门票分成等数据。例如,五台山 2023 年公开报告显示,全年宗教收入中 70% 用于文物保护和僧众生活,30% 用于公益捐赠。
住持轮换制的推行,也使得像释永信 “佛门 CEO”这样大权独揽的情况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西藏直贡梯寺就实行属寺住持三年轮换制,由主寺统一派遣僧人管理,避免地方势力固化。汉地寺庙可借鉴此模式,打破 “终身制”。
寺庙等宗教场所始终只是文化场所,并不能沾染太多商业气息,去商业化与信仰重塑的文化回归,也成为少林寺这样过度商业化的寺庙需要面临的惊醒。
2023 年,峨眉山景区将寺庙门票与商业演出分开定价,宗教场所门票降至 10 元(原 160 元),商业演出单独售票。此举使游客量增长 20%,且宗教投诉减少 80%。
中国佛教协会 2024 年修订《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僧人参与商业代言、开设个人账号营利。
释永信事件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寺庙治理现代化的紧迫性。唯有通过制度刚性约束(如财务公开、权力轮换)、技术精准赋能(区块链、AI 监管)、文化价值重塑(去商业化、强化戒律)三管齐下,才能根治乱象,让寺庙回归 “弘法利生” 的本质。
未来寺庙的核心竞争力,不在商业版图之广,而在清净持戒之深。佛门本就只是清净之地,更不能跟商业挂钩,只有通过规范化管理实现旅游收入与宗教声誉双提升,全国寺庙若能以此为鉴,必能在保护文化遗产与服务社会之间找到平衡点。(图片来源网络)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