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生到进士,古人科举晋升之路究竟多艰辛?
从“童生”变为“进士”,古人追求官职的道路有多艰难?古时候,人们要想成为官员,必须经过层层考试,从最初的“童生”阶段开始,一步步努力,最终目标是成为“进士”。这条路上的挑战和困难,对于许多人来说,就像是翻越一座座高山。
古代人想当官,主要靠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一共有四个阶段: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不过最早的时候,唐宋时期没有童试这一关,到了明清才固定下来)。
参加下一级考试需要先通过前一级的考试。而且,并不是每年都有科举考试,有些级别的考试几年才举行一次。
童生考试:进入科举世界的入门门槛
童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步,不论年龄大小,统称为“童生”。童试不是一次考试,而是县试、府试、院试的总称,每年在县、府、州举行。
考生必须通过院试,才能成为“生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秀才”,这样才算正式有了科举的资格。
各县的考试由知县负责,一般在每年的二月份进行。参加考试的人需要提前到县衙登记,写明自己的名字、来自哪里、年龄大小,还有直系亲属的信息。
考试主要包含四书文章、诗词、经典经文和律赋等内容,着重检验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他们的文学创作才能。
府试在所属的府城里举行,由知府负责,通常在四月份。参加府试需要经过报名和资格审核,这些步骤和县试差不多,但府试的要求更加严格。
府试的考试内容和县试差不多,但难度更大,要求考生的知识更深入和全面。只有通过县试的人才能参加府试。
院试是由各省的提督学政来主持的,考试的时间也不固定,一般每3年会举行两次。通过院试的人就可以正式成为“秀才”,也就是“生员”。
考中秀才后,学生就踏入了文人官员的行列,尽管还没能正式做官,但已经享有一定的优待,例如见到县官不必下跪,还可以减免一些税赋和劳役。
科举考试:通往举人之路的关键步骤
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在子年、卯年、午年和酉年的八月举行,地点是各省的省城,因为考试在秋天进行,所以也被称为“秋闱”。参加考试的人中,只有大约1%到2%的人能够被录取,通过考试的人被称为“举人”,而第一名则被称为“解元”。
乡试的规模比较大,组织也更加严谨。考试由皇帝指派的主考官负责,这些主考官一般都是从朝廷中挑选出来的学问深厚、品德优良的官员。
考生需要提前半个月前往省城进行报到,并入住由官方提供的“贡院号舍”。这些号舍是砖砌的小房间,宽三尺,深四尺,考试期间,考生的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间小屋里完成。
考试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三天。第一阶段需要解答四道关于四书的题目和四道关于五经的题目。考生需要对四书的内容进行详细解释,并回答有关五经的问题。
第二次考试包括一篇试论,需要回答五个问题,还有一道关于诏书、诰命和表文的综合题。试论是一种议论性的文章,考生需要围绕指定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判词要求考生根据案例,运用法律知识和司法逻辑进行判断和裁决。诏、诰、表是古代的官方文书形式,考生需要掌握它们的格式和写作要求,进行相应的创作。
第三场考试是试经史策五道。考生需要运用经史知识,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问题发表看法和建议,展现他们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思考。
乡试竞争非常激烈,考中的人被称为“举人”,获得了当官的机会,社会地位大大提高,还能享受一些特别的待遇,比如每月都能领到一定的工资。
乡试的头名叫做“解元”,这意味着他们在全省的考生中表现优异,学识和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由于乡试的结果通常在桂花盛开的时节公布,因此也被称为“桂榜”。
会试:京城“春考”的全国大比拼
会试通常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的礼部举行,也被称为“春闱”或“礼闱”。只有乡试中了举人或者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才能参加会试。
会试是礼部举办的考试,通常由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及以下副都御史等官员负责。考试内容与乡试类似,但难度和深度更大。
会试也是分三次进行,每次考试持续三天。第一次考试包括四书义和五经义,考生不仅要熟悉经典的内容,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场考试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学素养、逻辑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对考生的写作要求更高,希望他们能在文中展现出高水平和独特见解。
第三场考试考察的是经史知识和策略,考生需要广泛阅读经史子集,对古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会试考试非常难,录取的人不多,大约只有三百人。通过考试的人会被称作“贡士”,他们有资格参加更高层次的殿试。“贡士”里成绩最好的一位会被叫做“会元”。
皇帝亲自举行的最后考核叫做殿试。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难的一关,通常由皇帝亲自看管,或者让大臣来负责。考试通常在会试之后不久就开始了。
考试地点选在了皇宫里的一个大殿,这次殿试只需答一道题,那就是时务策。题目由皇帝根据当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问题来设定,目的是让参加考试的贡士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解决策略。
殿试的过程非常庄严。考试那天,被称为“贡士”的考生们穿着整齐的服装,进入皇宫的大殿。考试期间,现场气氛庄重严肃,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监考和维护秩序。
考试一结束,试卷就会被仔细批改。首先,一批批改专家会给出初步分数,接着,分数较高的试卷会被送到皇宫,让皇帝亲自决定最后的排名。
殿试的结果分三个等级。一甲有三个人,分别叫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被授予“进士及第”的称号,这三人一起被称为“三鼎甲”。二甲的人获得“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的人则获得“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通过殿试的考生都会被称作“进士”。进士榜也叫甲榜或甲科,由于是用黄纸书写,因此又名黄甲,也称金榜。成为进士就意味着金榜题名,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官场生涯。
从“童生”到“进士”,通常需要花费15到20年的时间,而且要花费上千两白银。范进中举后狂喜不已,而曾国藩虽有“同进士”的头衔,却仍感遗憾,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参加科举考试的真实经历。
科举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它使得“早晨还是乡村小子,晚上就能步入皇室殿堂”成为可能,也让“三十岁考中明经已算老,五十岁才中进士还算年轻”成为普遍现象,承载着无数人的喜怒哀乐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