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秦始皇遗留的阿房宫,废弃两千载后被联合国评为第一奇迹

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还是中国历史上首位自称皇帝的统帅。

他统一六国,创立帝制,完成了中国一统的大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也为后来的几代王朝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传统和遗产,值得总结借鉴。

到了今天,提到秦始皇和秦朝,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秦皇陵和那蜿蜒壮观的万里长城。

这些耗费了秦朝百姓的力量和国家财力打造的奇观,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

其实,秦皇陵和万里长城只是秦始皇在位时期四大工程中的两项。

除了这些,秦直道和阿房宫也都是闻名遐迩的伟大奇迹。

尤其是阿房宫,虽然经历了2000多年,但仍被联合国誉为“天下第一宫”。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份荣誉不过是一个基础罢了。

阿房宫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出名的烂尾工程,要是当年修完了,绝对会成为人类史上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即使现在变得荒废了,依旧能让当代世界各国的历史学家、建筑学家感到震撼不已。

秦始皇举全国之力,修建世界最大宫殿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手握空前的权柄,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不像以前那样分权给各地,因而变得势不可挡。

在史书里,这股力量往往被描述为秦始皇的残忍暴虐。

比如说,他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打造各种奇迹,焚书坑儒什么的,这些暴行,没有强硬的权势来撑腰,根本搞不出来。

导致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正是因为对这种权力的过度挥霍和滥用。

不过,这种权力集中的方式也带来了一些好处,比如“车同轨、书同文”能顺利推行,正是得益于这种集中治理。

阿房宫,恰恰展现了秦始皇手中那股势不可挡的威慑力。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位已超过三十年啦。

这三十多年来,秦朝的政权核心一直在咸阳的先王宫里稳定运转,秦始皇也基本都住在那里。

只不过,秦朝一统天下后,社会挺太平的,老百姓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跑到咸阳这地方,结果人越聚越多,人口压力也就跟着增大起来了。

秦始皇看到这样的情形,眼看咸阳的街市越来越热闹,先王留下的宫殿也变得人山人海,他心里开始琢磨起了一个主意。

他心里一想,打算在别的地方再建一座全新的、属于自己那一套的宫殿。

看秦始皇敢于自称皇帝,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这事儿就能看出他那份骄傲自满的性格了。

正因为这个原因,秦始皇一开始就打算修建新的宫殿,坚决要把这座宫殿建得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能赶超。

于是,秦朝的官员们在秦始皇的吩咐下,在龙首原的西边动工兴建了一座新宫殿,心里想着等搞成了,就让它变成秦朝的政治核心。

那会儿,阿房宫的规模到底多惊人呢?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切的说法。不过从现存的阿房宫遗址来看,光是主要宫殿前殿的面积,就差不多有54.4万平方米,差不多相当于100个足球场那么大。

由此可见,为了建这座宫殿,秦朝得动员大量的劳动力,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资,真是费了一番苦心。

据说,数十万秦朝的百姓都被征调去修建阿房宫,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里也明确提到:“蜀山兀,阿房出。”

就是说,巴蜀那边的山林基本全被砍光了,只剩下一座小山丘,才能有机会建起阿房宫。

到了21世纪,我们国内的历史学家们开始利用史料,试着用三维模型来重现阿房宫修建完成后的宏伟景象。这个模拟出来的效果,真是把人都震撼了,大家都大开眼界。

那可是以如今的建筑水平来看都不太可能搞出来的大工程,可秦始皇当年是真心想把它建起来的。

可惜的事呀,心想建成不代表就一定能真正建起来。

即使没有出现什么意外,以当时秦朝的建筑水平,要建成阿房宫也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更别说两年后那场震动全秦的大事发生了。

秦始皇去世了。

荒废2000年,成最大烂尾工程

公元前210年的七月,秦始皇在东巡途中,走到沙丘一带时突然死了。

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因病突然发作而去世的,也有人说,他是被宫廷政变所害而死的。

到了现在,大家也搞不清楚到底真相是啥。

咱们只晓得,秦始皇一死,秦朝的政局一下子乱成一锅粥。那座两年前开始盖的阿房宫,本来是秦始皇定的政权核心,结果因为这场政治风暴,也就搁置了,没有继续施工。

经过一场变幻莫测的宫廷厮杀后,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登上了皇位。

秦朝换了个新皇帝,阿房宫作为新的执政核心,当然得继续整。

可那个时候,胡亥遇到个尴尬事——秦始皇虽然去世了,可是秦始皇陵的大部分工程还没搞完。

由于这个原因,胡亥把原本打算兴建阿房宫的70万工匠和百姓,都派去加快秦始皇陵的工程进度了。

跟秦始皇的墓地相比,阿房宫的地位就显得没那么重要啦。

等了7个月,秦始皇陵的主要部分才差不多完工,秦二世胡亥这才下令继续搞阿房宫的施工。

不过,秦始皇陵里的剩余工程还得靠不少人拼命干活才能完成。

胡亥虽然说不上什么明君,但也懂得秦始皇刚去世时遗留的威风尚在,不能随意违抗的道理,就只敢调少一些劳工去修建阿房宫,进度嘛,那叫一个慢悠悠。

谁知道,过了两三个多月后,一场大雨把事情搞得更乱了,两个普通的秦朝百姓,陈胜和吴广,竟然决定发起起义。

多年来,秦始皇和胡亥为了自己的享乐修仙,几乎不管百姓的生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民不聊生。这场起义一传开,就迅速传遍整个秦朝各地。

那会儿,秦朝的文官武将们基本上都纷纷上书秦二世胡亥,劝他别再修建阿房宫了,既能安抚百姓,又能腾出手来应对起义的事。

没想到,胡亥好像对阿房宫一直挺耿耿于怀的。

不知道是因为对秦始皇的崇敬和畏惧,还是因为贪图享乐,他不仅没有理会大臣们的劝说,反而还处死了一些官员,坚持要接着建阿房宫。

特意提一下,这些被处死的官员里,可就有秦朝的丞相李斯。

那会儿秦始皇一死,李斯和赵高合伙密谋让胡亥登基,逼得扶苏这个原本应当接班的人退位,对胡亥的扶持可是有功的,结果还是死在阿房宫的事情上。

大概一个月的时间,胡亥也迎来了他和秦朝的终点。

在那乱得满城风雨的时候,权臣赵高把胡亥绑了起来,逼得他自己找死。

从那一刻起,秦朝和秦二世胡亥一块儿走向了灭亡,阿房宫这座在秦朝末期才开始盖的宫殿,也随着皇帝的覆灭彻底停工了。

就这么一停,现在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叫它史上最牛的烂尾工程一点都不夸张。

可到了唐朝那会儿,一篇《阿房宫赋》突然冒出来,惹得大家纷纷猜测不已。

一直到近代的某些说法里,人们还相信阿房宫确实曾经盖起来,只是后来被项羽一把火一把烧掉了。

仅一块台基,就被联合国评为“天下第一”

杜牧在《阿房宫赋》里,用绚丽的辞藻描绘了阿房宫的辉煌盛丽,接着笔锋一变,提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考验。

接着又写到项羽点了火,把阿房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变成了一片焦土。

这篇《阿房宫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作者杜牧也是广为人知的著名文学家。

于是,后来的人们就开始怀疑阿房宫到底是不是真的建成了。

新中国一成立,人们就格外看重那些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

从1961年起,阿房宫就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21世纪,科技日益发达,加上考古手段也不断提升,这才让我们有机会去研究阿房宫的遗址。

到了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考古队正式展开对阿房宫遗址的考察工作。

在阿房宫可能曾经建过的地方,只有一些被烧过的土块零零散散地留下,没有看到其他明显的火烧痕迹。

按照研究的说法,要是真的是项羽一把火把阿房宫给烧了,那现场肯定会留下大量的草木灰才对。

实际上,在秦咸阳宫的遗址上,确实能看到一些被火烧过的大片痕迹。

那地方,就是在阿房宫还没完工前,秦始皇和胡亥掌控政务的核心地点。

国内学界基本上都认同,觉得阿房宫其实没有完全建好。

杜牧写的《阿房宫赋》中那宏伟的场景,估计是他凭空想象的,不太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项羽在起兵时确实曾点火焚烧了秦朝的宫殿,不过那指的只是咸阳宫,不是传说中的阿房宫。

要说杜牧为什么要写那座根本不存在的宫殿,咱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倒也能理解一下。

杜牧写《阿房宫赋》的主要目的,是想劝告当时的统治者千万别再劳民伤财,不然唐朝也会像秦始皇和秦二世那样短命命。

在杜牧的文章中,阿房宫自然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的象征,而不是指真正曾经建造过的那座建筑。

其实啊,阿房宫并不是完全没有建成,它只是没有达到传说中那么宏伟浩大的程度。

也未必完全如此。

阿房宫前殿的基座上,摆放着一块庞大的长方形夯土地面,大概长1300米,宽约400米,抬高在7到9米之间。这个台基,现今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没有之一。

在90年代那会儿,我国考古界还没对阿房宫遗址展开太多深入的挖掘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经对这个遗址格外关心了。他们派人去做了一些调查,觉得这个遗址是全世界最大的宫殿基址,名副其实,可以说是“世界奇迹”或者“天下第一宫”!

一块台基就能带来这么大的荣耀,真让人难以想象当年阿房宫真的建成后,会展现出怎样壮丽辉煌的场景。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阿房宫没能完工,也算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还是当时秦朝百姓们无奈之下的选择。

修建阿房宫耗费了秦朝百姓的生命和财力,尽管至今还能看到,作为历史和文化的遗产值得我们敬仰,但它的建造过程,却应成为我们反思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