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爆发时,哪些食物可储存超10年?历史战例已给出答案
“如果能提前预知到要打10年的仗,你会准备哪些粮食,好熬过这10年?”
面对这个问题,不少人第一想法恐怕就是经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显然是把打仗当成了过家家,须知战事一开,超市关门大吉,交通瘫痪,水电拱手再会。
那家伙,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而准备的这些所谓柴米油盐,哪怕每样搞它个100吨,只怕第一年还没吃完,就通通发大霉了。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早在以往的战争中,前人就用血的教训,得出了相当多的标准答案。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千龙网】【齐鲁壹点】【百度百科】(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一切战争都是粮食战
想当年太祖朱元璋问谋士朱升,何以平定天下,朱升不说军法战术,而是以9字真言打动太祖: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不难看出,这个时候的古人,就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所谓天下战争,任何决定精妙的战术战略,也不过“粮食”二字重要。
这一点,在一战的德军身上完美应验了。
不少人说一战德军败在不得民心,更输在君主二元制,实则不然,让他们战败的不是欧洲数千公里绵延的战线,而是不过3、4平米的小小厨房。
裴迪南大公遇刺第三年,也即1916年,欧洲战事来到了顶点,几乎遍地硝烟。
德军攻势可谓迅猛,所过之处轰轰烈烈,然而冬天一到,德国雄师就跟病了的猫,突然萎靡不振。
为何?只因英国开始发力,大手一挥,彻底切断了德军海运路线,无数潜艇在水下雌伏,只要是运往德国的粮船,便不计成本地冲上去。
更雪上加霜的是,冬天凄冷异常,既无煤炭能烧,更无粮食可煮。
一名最底层的士兵,想要一天吃上三个马铃薯,都得把电报本翻烂,看看哪里有关系可以走。
最前面的战事尚且如此,后方的民众,生活只会更加艰苦。
啃树皮自然是常态,能每天吃上半块面包的家庭,都已经是大富大贵了,至于一口热气腾腾的肉汤,那是梦里都不敢想的。
到了二战时期,这事也在我国北方发生过。
只见大片村庄良田被毁,各家的储粮通通被国军“借用”,饿极了的人开始剑走偏锋,挖起了观音土。
这玩意儿虽然是土,但煮完吃起来,却又有糯米的质感,闭上眼姑且能当做糯米。
可它毕竟是土,人体根本无法消化。
但凡历经过战争的人,便会开始接受这样一个真理,战场上,十把枪,也不换一斤白面!
所以不少老一辈的人,总喜欢在家里存下一大堆煤,好几大袋大米,那都是因为饿怕了啊。
既然一切战争,都是粮食战,那么到底有哪些粮食,能帮助人们熬过漫长的战事,历经寒冷湿热而不坏呢?
能存十年的粮食,就在你身边
粮食要留个十年依然能吃,首当其冲的,就是必须考虑它的保质期。
这一点,其实就将大家认为的方便面、面粉、鸡蛋等等主食给淘汰了。
储存打仗的粮食不是去餐厅吃饭,人饿极了的时候,有个饱肚子的食物,就已是天大的幸福,因此追求口感和美味,是万万要不得的。
要说最常见的储备粮,当以小麦莫属。
留壳的小麦密封性好,几乎隔绝了氧化的麻烦,而且硬度极佳,管你米虫还是毛毛虫,通通咬不烂。
只要是干燥、通风的环境,成吨的小麦放个十年二十年,几乎不成问题。
待十年之后,将小麦掏出来磨成粉,出粉率依旧杠杠的,做出来的面包口感也大差不差。
不过小麦虽然管饱,却管不了营养,只能作为最后的储备,而不是十年中的一日三餐,这就不得不请出咱们的另一位“主角”:动物油。
动物油能囤个十年,恐怕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了。
现在不少人为了健康,都开始改吃植物油,然而真到了战事开启的时候,动物油才是保命的牌。
像老人们最爱吃的猪油,年头熬一锅猪油,塞进罐子里密封好,年尾打开,依然香得人胃口大开。
所以老一辈喜欢吃猪油,并不是他们不关心自己的健康,而是吃这动物油,能带给他们莫大的安心。
哪像植物油,一经开封,几个月内没用完,炒香肠都能炒成“臭肠”。
还有跟食物油一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自然少不了蜂蜜,当然,是纯天然的蜂蜜。
蜂蜜的密度极高,高到几乎没有空气的立足之地,这就让它里面的蜜,天然地处于一个脱水缺氧环境。
更不用说因为蜂蜜的特质,过饱和溶液与本身的杀菌抑菌作用,都让它几无变质的风险。
理论上来说,蜂蜜的保质期,可能高达上千年。
这句话可不是危言耸听,有考古学家在埃及古墓里面,惊喜地发现了一罐蜂蜜。
想不到,埃及人包木乃伊有两下子,包蜂蜜也如此厉害,打开罐子,里面的蜂蜜依旧甜美无比。
不难发现,这些能常年储备的粮食,有许多都来自老一辈的智慧,像炼动物油、密封蜂蜜,无不是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储粮手段。
而这些东西,也的确经历过战争的考验。
其实,比起挑选最好的备战粮食,对于每个平凡的个体而言,挑选最合适的储粮,才是最重要的,这里面,也有过血的教训。
最好的不如最合适的
有时候储存粮食实在像极了爱情,最好的,往往不如最合适的。
啥叫最合适?一个是环境和手段,另一个则是对象。
有的人未雨绸缪,早早就买好几吨带壳小麦,放在老家的地下仓库里,满怀期待等着哪天打仗。
可不过短短两个月,去仓库一看,傻眼了,小麦全霉变了!
原来,小麦虽然保质期极长,但保存的环境却有一定要求,好在要求也不是特别高,比如干燥通风是少不了。
而且手段也一定要正确,比如把蜂蜜或猪油的罐子打开进行储存,只怕天王老子来了,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发霉。
此外储存的对象也尤其关键,犹记得福岛核泄漏时,不少日本人囤了大量矿盐,这玩意儿保存时间长不假,但一日三餐难道都吃这个吗?
果不其然,不少人摄入盐分过多,高血压的人数快赶上因饥饿入院的人数。
根据千龙网5月7日的报道,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开始用到了AI大模型,助力肥料利用率与粮食产量的提升。
之所以对粮食安全如此重视,自然在于粮食问题,不但关乎如今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关乎未来的战事。
所谓高筑墙,广积粮,正是为了能够“广积粮”,才要先“高筑墙”,才可以“称王”,足见粮食储备之空前关键。
如今的人,习惯了便捷的工业化食品,对老一辈的储粮手段不屑一顾,殊不知,其中凝聚的智慧,是不知道多少代人,用血泪换来的。
只怕当危机真的爆发时,又有多少人,能在无法网购粮食的绝望中,茶余饭后谈笑风生呢?
结尾
储粮是个大智慧,有人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这话有待商榷,可粮食的历史就是战争史,这话却毋庸置疑。
也希望大家能珍惜粮食,重视粮食,而各位又认为还有哪些粮食能留存10年甚至100年呢?